隨著信息化不斷發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教育領域的數字化改革隨之日漸加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數字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應用于我國各領域建設,并取得決定性進展和顯著成效。《“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深入推進智慧教育”,強調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推動“互聯網+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提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快推進教育數字轉型與智能升級。

一是轉變教育教學理念,重視教育數字化轉型價值。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階段,要實現從起步、應用和融合數字技術,到樹立數字化意識和思維、培養數字化能力和方法,再到激發資源和數據要素、構建智慧教育發展生態、形成數字治理體系和機制,最終適應、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
二是加強數字教材建設,撬動教學過程數字化轉型。教育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教學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教學內容是數字化應用和服務的根本。當前,多模態數據分析應用類技術和產品還不成熟,基于傳統要素的教學數字化還存在瓶頸和障礙。借助傳統紙質課本和練習本、數字化教材、智能化教學工具和裝備,探索新型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師生負擔、培養學生新型能力,是一條有望解決當下難題的可行性路徑。
三是創新智能測評技術,支撐教育評價數字化改革。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影響教與學的方式。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求創新評價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開展學生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的全新方式。
四是構建智聯教學環境,夯實學校數字化轉型基礎。智能化的學習環境是實現學與教方式變革、支撐智慧教育發展的基礎。當前,不論傳統教室還是多媒體教室,都仍然是單一地點和場景的教學環境,不同場域的教學過程割裂,教學交互不足,學習狀態難以追蹤。智能時代,學習時空高速演變,學習環境正從封閉走向開放,傳統學習環境需要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數據共享、設備協同、知識互聯、群智融合,使學習環境能自適應自優化地運行,讓學習更輕松、更投入、更有效。
五是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區域教育數字化轉型。支持服務能力不足是農村和邊遠地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瓶頸,只有統籌提升國家和區域教育公共服務能力,才能有效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從國家層面來說,重點是加強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制定教育大數據確權、開放、對接和保護制度,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資源平臺間的數據融通。
六是智能升級教育生態,打造智慧教育的國際名片。智慧教育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形態,旨在構建智慧的學習環境,變革傳統的教與學方式,催生智能時代的教育制度,構建由國家、區域和學校提供的高學習體驗、高內容適配性和高教學效率的教育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