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如何賦能教育,我們應該怎么做?可以嘗試以下6個方面。

一、建構數字時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范式
數字時代,雖然教育的本質和根本任務不會變,但教育的外部生態、內部形態都發生了變化。過去有關學生成長的學習特征、課程形態、教學模式等認知需要有新的研究和實踐來支撐。
建構新的支撐理論和實踐范式,重塑新時代的教育理念、體系和內容,由此帶來一系列問題。從此前線上教育實踐來看,受限于支撐學生互動的技術和設施保障能力的局限,在線教育的前景熱點更多被局限在內容分享功能上,關于知識學習的線上功能往往會被首先開發,如名師教學視頻、個性作業系統等。因此,如何彌補道德的社會屬性力量缺失?如何配備體育鍛煉的空間和時間,并且減少網絡帶來的視力下降、體重上升等一系列健康問題?如何保障學生能夠在網絡學習中培養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如何在虛擬空間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素養?這些都是需要攻克的難題。
未來,數字教育的教學工程將會以怎樣的形式、形態和范式來展開?在線教育可能會將師生間的學習互動模式擴展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智能技術輔助、數字資源支撐的新學習形態。但這種學習形態尚未以一種人們能夠清晰理解的方式展現在我們面前。相反,一方面學生學習自由度受限,另一方面學生自律性有限,不能自主按計劃開展學習等情況仍比較普遍。
哪些問題是真正的問題?哪些問題會隨著數字教育的開展而淡化?這也是我們需要更深入觀察和思考的問題。
二、優質資源和應用共享促進區域均衡
數字化內容分享和應用系統復用的邊際成本非常低,遷移和使用對技術和設備的要求也不高。這將有利于優質內容資源大規模覆蓋薄弱校,有利于成熟好用的應用系統廣泛復制到空白校,對于抬高底部、促進高質量教育均衡效果非常明顯。
上海在大規模在線教育實踐中也發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在提高薄弱校教師教學水平和激發強校教師活力方面同樣效果明顯。從我國教育扶貧和教育均衡發展的經驗來看,當前全球范圍內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是短期化解經濟薄弱國家教育危機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方案。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優質資源和應用的共享并不能解決教育發展到工業時代與數字時代交匯期面臨的矛盾和深層次問題。
三、創建高質量個性化終身學習體系
一個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具體體現,創建的基本遵循是讓每個孩子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核心是以人為本,關鍵在因材施教,動力源于學習者自身的學習興趣。數據驅動的大規模因材施教有望成為新的教育核心范式。它有如下幾個特征:一是聚焦人的全面健康快樂成長,設計更具彈性的學制,學生基于實踐和教材的認知過程交錯呼應,身心健康并重,德智體美勞“五育”知行合一。二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建構大規模的個性化自主探究學習范式,借助數字技術發掘學習者的潛質,激發興趣,指導其在最具天資、最感興趣的領域,用最為科學、最為有效的方式自主學習,使學習者的個體價值在社會上有最大的實現。三是將工業社會備用式的知識學習升級為學習者能力的建構,這些即用即查的知識在未來將逐漸從教育內容中被剝離出來,數字意識、計算思維、數據治理、綜合創新能力等構成了新的教育內容的主體。
四、深入推進教育教學變革
深入推進教育教學變革是數字技術賦能教育的核心環節,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數據驅動大規模因材施教。二是數據驅動的全過程全要素評價。在數字技術應用中,評價的作用應從遴選回歸為診斷,從比短升級為比長。三是數字技術驅動教育教學場景創新。比如,發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探究式、個性化教學,基于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沉浸式、體驗式教學,基于新一代通信技術的遠端多點協作式教學,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優質資源分享機制,基于元宇宙技術的游戲化學習范式,基于低代碼輕應用的用戶參與建構的教育教學新生態。四是基于人技協同賦能教師。
五、系統建設教育數字資源
教育數字資源的本質特征是所有知識點基于邏輯關系系統化地連接在一起。僅僅把課本或者學習資料放在電子化的介質上,還不是真正的數字教育資源,如何系統建設,需要做到以下4點:
一是基于系統化的知識點邏輯關系網絡建立知識圖譜,其跨學科的屬性從根本上糾正了傳統學科過度細分帶來的教育異化,比如,知行的脫節、學段的脫節、學科之間的脫節等問題。
二是以超現實呈現方式賦能資源,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習者更準確感知本來樣態,更容易把握到真實的本源。比如,學生學習人體的生物結構,可以通過虛擬現實的方式更形象、具體和真實地去學習。
三是數字化教育內容是學習者建立學習共同體的平臺節點。學習者在學習一個同樣的知識點的時候,在數字技術的支撐下,就可以以此知識點為連接,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將學習者的能動性不斷附著在這個知識點上,或者附著在相應的教育內容上,賦予這個知識點以新的活力和成長性。
四是優質資源和應用共享,可以有力促進高質量的校際均衡和區域均衡。
六、整體推進教育管理與服務業務流程再造
與傳統業務流程優化不同,教育數字化轉型下教育管理與服務的業務流程再造,首先需要全面梳理物理空間傳統的業務流程,然后抽象建立業務的完整數據流程,運用智能技術統籌數據的處理、流轉、存儲,以數據治理簡化業務流程,最終在數字空間建立新的業務邏輯閉環,調用必要的物理空間的元素來完成最終的業務流程的再造。
毫無疑問,數字化轉型需要一個過程。它意味著我們要面向數字時代,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建設高質量個性化終身學習體系,立足為每一位學習者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意味著教師要從知識的教授者成為知識的共同創造者、教練員、導師和評價者,努力發掘學生的潛質,激發學習興趣,因材施教,培養他們的綜合創新能力。同時更需要注意的是,在數字化轉型和數字教育的推進過程中,我們應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將它作為校正教育數字化轉型方向的標桿。
作者:李永智(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來源:《中國教師報》